通常间隔24小时到数周不等,具体看病情和治疗方案。医生会根据肿瘤类型、患者身体情况调整时间,既要保证效果,又要减少副作用。

一、为什么需要间隔时间?
第一,让正常细胞修复。放疗不光杀癌细胞,也会误伤正常组织。比如皮肤、消化道黏膜,需要时间恢复。
第二,提高癌细胞杀伤率。有些肿瘤在特定阶段对辐射更敏感,分次照射能利用这一点。比如头颈部肿瘤常采用“每周5次,持续6周”的模式。
二、常规安排有哪些?
每日一次:最常见,比如肺癌放疗通常每天1次,周一到周五做,周末休息。
间隔数小时:极少用,仅针对特殊肿瘤。比如脑转移患者可能一天内做2次,但中间至少隔6小时。
间隔数周:比如儿童肿瘤患者,为保护发育中器官,可能做完3周后停1-2周再继续。
三、哪些情况会调整间隔?
副作用严重:如果出现严重口腔溃疡、腹泻,医生可能暂停3-5天,等好转再继续。
感染或发烧:身体虚弱时强行放疗风险大,一般退烧后隔2-3天恢复。
配合其他治疗:比如先做2周放疗,停1周做化疗,之后再接上放疗。
四、患者要注意什么?
第一,严格按预约时间治疗。推迟超过3天可能影响效果,要和医生提前沟通。
第二,记录身体反应。如果出现吞咽痛、皮肤起泡,当天就告诉医护人员,别硬撑。
第三,两次放疗之间多休息。适当散步可以,但要避免暴晒或泡温泉,防止加重皮肤损伤。
放疗间隔不是固定的,就像吃饭要嚼碎了再咽,身体也需要时间消化治疗。听医生安排,同时关注自身反应,才能平衡疗效和安全性。万一遇到特殊情况,及时沟通调整,千万别自行决定中断或提前。